我们的孩子呢 好久不见言情(我们的孩子呢?没了打掉了你凭什么打掉我们的孩子)

顶端新闻·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 王婉君/文 受访者供图

【编者按】

正值豆蔻青春的孩子,为何总是低头不语、愁眉不展,不知开心滋味,不食人间烟火,无兴趣,甚至觉得活着没意义?

这一切让家长想不通、看不明的行为言语,其实是孩子心理健康拉响了预警。

当孩子、心理问题、自杀联系到一起,一些疑问也开始悬在我们心中:尚未踏足社会的儿童青少年为何会陷入情绪病魔?他们的纵身一跳,留下的是什么?我们如何做才能不让悲剧再次上演?

即日起,顶端新闻推出“我们的孩子怎么了?”系列报道,试图从多角度解读儿童青少年“心困”原因,更希望通过此举让多一个家庭关注孩子心理健康,多一个人去帮助正在被心困折磨的孩子。

4月6日,星期四,上午10点。按照一般情况,此时应是中小学课间活动。可在人头攒动的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,却不时看见或背书包、或穿校服的儿童青少年。

而在该院副院长孔德荣坐诊的这个上午,她的诊室内,因抑郁、焦虑和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来就诊的孩子,已达就诊总人数的一半。

放不下的心结

如果不是最近恶心、头晕,王珊还是妈妈眼中那个内向听话,没什么大事儿的女儿。

13岁的王珊去年升学来到了一所新学校。在这里,老师、同学、教室……一切都是新鲜的。

可这种新鲜感,对于有些内向且学习成绩一般的王珊来说,带来的是一种无依靠感,而要她适应这样一个新环境,属实有一些难。但她是听话的,按照妈妈的安排,她当了住校生,开启了新生活。只不过,这样风平浪静的生活仅维持了短短2个月。

王珊病了,准确地说,因为学习下滑,总是高兴不起来,以及频繁的恶心、头晕等,她被妈妈带去综合医院就诊,被诊断为抑郁症。随后,王珊开始服药,并在2周后又私自停药。

“恶心。”当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孔德荣问起停药原因,王珊喃喃低语。

恶心,是服药后的胃肠道反应,因个体差异,反应有所不同。但王珊的妈妈并不觉得停药有何不妥,因为王珊可以每日按时上课,一如往常,仅仅是偶尔失眠、不开心、没精神。

时间又过去几个月,直到几天前,王珊告诉妈妈,自己恶心、头晕、不想在学校待,想去见心理医生,也是这一次,王珊的妈妈才听到了女儿藏起来的秘密。

“我想过自杀,想过死。”不仅如此,王珊还透露自己有过自残行为。

听到这些话,王珊的妈妈愣住了,眼泪瞬时夺眶而出。

经过一系列检查,王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。孔德荣建议她住院接受系统,但王珊的妈妈希望能开药让女儿回家,因为孩子还要上学,自己也要上班。

不起眼的“玩笑”

学习成绩不好、无法融入校园生活,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,然而,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“玩笑”,也会诱发心理问题。

上初一的张琪,是任课老师眼中的好学生。成绩回回名列前茅,腼腆懂事的他,时常成为老师口中被夸奖的对象。但就是这么一个健康听话的男孩儿,却突然得了一场定时发作的“怪病”。

3月中下旬时,张琪所在学校组织了一场全体师生大会。活动现场,张琪在坐凳子时,遭同学“开玩笑”突将椅子挪开,致他摔倒在地,头磕碰在椅子上。随即张琪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当地医院做了磁共振等相关检查,在确定无恙的情况下回家。

但回家没多久,张琪就出现胸闷、出汗、意识不清、癔症等躯体症状,母亲再次带他到医院就诊,而检查依旧显示一些正常。可此后每天下午四五点时,同样的症状均会出现。

“这到底是怎么了?”无措、焦急全写在了张琪妈妈的脸上,对于这个比大儿子小20多岁的老二,他们夫妇已不知如何是好。

“我打断一下,让他摔倒这个事儿,最后学校有定论吗?”对于面前这个仍旧在自顾自地叙述情况的母亲,孔德荣问道。

“没有,学校没说啥,那个学生家长也都没找我们。”张琪妈妈的答案,似乎给张琪的“怪病”提供了一个诊断方向。

最终诊断结果也显示,张琪的胸闷、出汗、意识不清、癔症等躯体症状,并非身体疾病引起,而是心病,是心理障碍引发的,需住院。

听到“住院”二字,张琪有些不愿意。学习成绩优异的他,此时想的,是回学校上课。

父母种下的“因”

有人因学习或学校而病,有人则正经历父母种下的“因”。

18岁的张佳由姥姥和爸爸带着来看病。个子高挑、面容清瘦、谈吐利索、逻辑清晰,但与家属沟通中,孔德荣获悉张佳几次蹦出过“想死”的念头,这令家人和她自己非常害怕。

“当你有这种想法时,你是真的会作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吗?”

“现在还不敢,但我担心有一天会变成那个样子,担心再这样痛苦下去,事情最终会走向那个结局。”

张佳快速干脆地回答,让孔德荣若有所思。

如果顺利,今年6月份毕业后,张佳就要走上工作岗位,学以致用。但因为情绪和状态问题,她已经陆续休学多次,如今不仅常常胡言乱语,有轻生念头,还总感觉身边的人在议论自己。

但这些问题并非这两年才出现。

张佳3岁时,她的父母离婚了。本以为跟妈妈生活,母爱会滋养和弥补一些遗憾,“但现实是我被妈妈虐待了15年”。

“她常常毫无缘由地把我关在屋子里狠狠地打,打得越严重她越兴奋,我也跑去找过爸爸,但后妈不让我进门,我只能在外面流浪,后来我就跟姥姥一起生活。”这些让人内心触动的话语,张佳却说得轻快。

张佳认为,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,可能更多来自年幼时父母婚姻的变故,以及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,她虽然痛苦且害怕,但也在很积极地求助医生、自我救赎。

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疗愈,或许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。

而同样来自再婚家庭的林林,也正在经历家庭重组后的关系挑战。

5岁时父母离异,几年后,爸爸再婚,林林跟着爸爸和继母生活,但与继母的关系是林林至今都无法纾解的结,直到因为一些事情被继母打了一耳光后,林林被压抑的情绪变成了心中的恶魔,“吞噬”着他的精神和快乐。

“那一耳光不是疼,是真的伤心。”继母打来的一巴掌后,林林几个月里都在“煎熬”,“睡不好,不高兴,学习时也不能集中精神,老觉得有人在给我说话。”

他们,都是孩子;

他们,带来希望。

可我们的孩子,我们的希望,却被困在了情绪病魔中。有谁能帮到他们?怎样才能帮到他们?

请您继续阅读“我们的孩子怎么了?”系列报道第二篇。

(文中王珊、张琪、张佳、林林皆为化名)

(0)
上一篇 2023年04月18日
下一篇 2023年04月18日

相关推荐